文|前中国驻奥大使 卢永华
图|网络
1965 年高中毕业后,我被派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留学,从此便与德语区4国(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也就是后来的3国(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结下了不解之缘。算起来,本人前后在民主德国学习、工作共达20年,经历了中国和东德两国关系紧张阶段和后来的改善时期,以及1989年东德时局动荡、柏林墙倒塌和1990年的东西德统一。事后,我曾与朋友调侃,经过自己20年的努力,竟然将一个活生生的民主德国搞没有了。1995年5月,我被派往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担任政务参赞。2000年7月,我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奥地利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至2007年底奉命离任回国,前后在奥地利工作,生活了总共长达11年。
这段经历开创了我个人外交生涯的第二时期,使我有幸了解美丽而富饶的奥地利,结识热情而好客的奥地利人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13亿中国人民当中,能够“天天看多瑙河,处处听华尔兹”且长达10余年的人,可谓屈指可数。而我们却恰恰属于那极少数幸运者之一。
或许是由于职务的变迁,或许是由于政策宽松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奥地利是一个小国——面积仅为8万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还赶不上我们国家最小的一个省份,似乎地处中欧的奥地利距离我们更近,而且更感亲切。在奥地利的10余年里,由于工作等方面的原因,我们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跑遍了这个国家的9个州,饱览了横贯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脉的皑皑白雪,阅尽了世界上最适于人类居住的国都的如画风光,聆听了从最西端的布雷根茨经萨尔茨堡到最东边的莫比什音乐节的天籁之音,经历了维也纳每年年初的各界别无数场美轮美奂的联谊舞会,品尝了维也纳数不清的美酒佳肴(葡萄酒,咖啡,冰激凌,巧克力,甜点,炸猪排,烤肘子),等等等等,我们完全被陶醉了,被彻底征服了,仿佛这个地处中欧的袖珍国家成为了我们梦中的第二故乡。凡是到过奥地利的中国人都说,奥地利处处都是景,一年四季都是景。而奥地利朋友则说,因为中国太大,所以凡是访问过奥地利的中国人都赞扬奥地利活像一个大花园。我们完全可以作证,上述两种说法都不为过。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奥地利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不仅培育出一大批世界顶级的音乐艺术大师,而且造就了勤劳智慧的人民。他们凭借着自己的一双手,在冶金,机器制造,精密仪器,环境保护等领域,创造出世界一流的技术。很多人大概还不知道,奥地利人首创了氧气顶吹炼钢技术和熔融还原炼钢法,德国生产的轿车上安装着奥地利制造的发动机,在中国许多名山大川行驶的旅游缆车大都来自奥地利,施华洛世奇水晶玻璃是经过奥地利人的智慧才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奥地利的山水天空是利用自己的先进环保技术才变得如此翠绿,清澈,湛蓝……
我诚心推荐朋友们找机会亲自到奥地利去看一看,我也愿意藉此机会,与朋友们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
一、奥地利的历史
每每看到“奥地利”这个名字,读着它的拼音,我就不由得对当年的译名者肃然起敬。“奥地利”,乃奥国为地利之地也。古人云,凡成大事者,须靠“天时,地利,人和”。地处欧洲中枢的奥地利,四通八达,占尽地利,真可谓得天独厚,人杰地灵。我曾经把这个发现告诉奥地利的朋友们,他们都乐得合不拢嘴。
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奥地利”;12世纪中叶在巴本堡王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成为独立国家;1278年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年的统治;18世纪初,哈布斯堡王朝领土空前扩大;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6年在普奥争夺德意志联邦领导权的战争中失败,由普鲁士单独领导组建德国;1867年奥地利则与匈牙利签约,成立奥匈帝国,按所谓的“1867年折中方案”,匈牙利成为二元国家联邦(帝制与王权合一的君主政体)的平等成员,联邦拥有一个君主以及共同的外交,财政和军事部门,但帝国的两部分各有自己的议会;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刺杀,这就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秋,同盟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战败,奥地利成为共和,奥匈帝国解体成若干民族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与奥地利有关:生于奥地利与德国交界城市布劳瑙的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在纳粹德国上台后,于1938年3月吞并奥地利;二战后奥地利被苏,美,英,法4国占领;1945年4月成立第二共和国;1955年5月,4个占领国同奥签订《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宣布尊重奥的主权和独立;10月占领军撤出,奥地利重新获得独立;10月26日,奥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对于二战这段历史,奥地利人讳莫如深。有的朋友甚至无奈地调侃道“贝多芬来到奥地利学好了,而希特勒去德国学坏了。”我们去布劳瑙镇寻访希特勒故居时,当地百姓也很不情愿地指认,对其历史更是噤若寒蝉。只是故居前面的一块花岗岩石块上赫然镌刻着:“像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事情,今后绝不允许重演。”
奥地利的国旗自上而下由红、白、红3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旗面正中是奥地利国徽图案。据说此旗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奥匈帝国时期。当时的巴本堡公爵在与英王理查德一世激战时,公爵的白色军衣几乎全被鲜血染红,只有佩剑处留下一道白痕。从此,公爵的军队采用红白红为战旗颜色,并于1919年正式定为奥地利国旗。奥地利的国徽为一只鹰。黑色的雄鹰头戴金冠,两爪分别握着金色的锤子和镰刀,胸前的盾面上为国徽图案,鹰爪上还套有被打断的锁链。鹰是奥地利的标志,壁形金冠象征市民,镰刀和锤子象征农工,锁链被打断象征奥地利人民获得自由,解放。奥地利国歌为《让我们拉起手来》,国花为火绒草,国鸟为家燕。国土总面积为83871平方公里,人口为811,8万,首都维也纳人口有170万。
二、风景如画
据联合国调查,奥地利属于全世界最适于人类居住的国家之一。奥地利是一个内陆国家,位于中欧的南部,既有阿尔卑斯山,也有多瑙河流域,而且与地中海区域为邻。在这个欧洲中心的国家里,有多种多样的地形、气候和植物。奥地利气候宜人,风调雨顺,全国森林覆盖率高达47%以上。众所周知,欧盟内部农业问题突出,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过剩。为此,欧盟在各成员国积极鼓励推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估计对于林场、草地的补贴远远低于对粮食的补贴,因此,在奥地利境内除了森林便是草地,再加上一点点农田(农业在奥地利三产当中仅占2%左右),几乎没有裸露的土地,到处是一片葱绿,真是山清水秀,全国就是一个“大氧吧”。奥地利的地势西高东低,全国起伏绵延,绿树红瓦,教堂林立,牛羊遍野,气象万千,处处是一幅幅天然油画,令人赞不绝口。奥地利水源丰富,从东到西,湖泊遍布,特别在萨尔茨堡附近的盐湖区,几十平方公里的湖泊一个连着一个,竟达数十个之多,个个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取一杯湖水便可饮用。据测算,奥地利可供4亿人口饮水。也有人说,奥地利正在考虑向中东地区出口淡水。总而言之,在当今水资源已经成为全球性大问题的时候,奥地利无疑拥有一笔无价的战略资源。 奥地利国家虽小,但是迄今为止已经有八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中,凝聚着人类的才智和技术,自然的美妙和壮丽。无论您参观哪一处景点,都会叹为观止。
(1)维也纳老城
维也纳老城毫无疑问属于欧洲最壮观的古城之一。城市中心的斯特凡教堂以中世纪的哥特风格为主,霍夫堡皇宫的巴洛克风格雄伟壮观,19世纪建造的环城大街把维也纳老城的景致推向了颠峰。在维也纳老城漫游,奥匈帝国盛世留下的皇宫、教堂、咖啡馆、糕点店、花园和街道给人留下永生难忘的印象。有位建筑行家曾说过,维也纳老城堪称世界建筑博物馆。
(2)美泉宫和美泉宫花园
美泉宫和美泉宫花园是欧洲巴洛克建筑艺术的结晶。17世纪开始建造,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宫。皇宫共有1441间房间,内部由欧洲最精美的巴洛克艺术装璜,还能见到当时最为贵重的中国明代瓷器。宽阔宏大的美泉宫花园采用典型的欧洲园林风格,园内有世界上第一座动物园和温室。从花园顶端的凯旋门上可以瞭望维也纳全城。
(3)萨尔茨堡老城
萨尔茨堡老城被群山环绕,城内狭窄的胡同显示出一片中古时代的风情。当年最热闹的粮食胡同里,如今仍然挂满了各个商店的行业标记。一代音乐伟人莫扎特就出生在这个胡同的9号,为萨尔茨堡老城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从老城远眺,可以把山顶上的萨尔茨堡城堡的美景尽收眼底。
(4)格拉茨老城
格拉茨是施泰尔马克州的首府。格拉茨老城围绕着宫殿山,自中世纪以来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从哥特风格到文艺复兴,从巴洛克到青年风格,一直到今天的现代建筑风格为这个城区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无论是中世纪保存下来的“军械库”还是今天作为州政府的连拱廊,都为格拉茨老城平添了无限风采。
(5)多瑙河畔上的瓦豪风景区
瓦豪是多瑙河上游景色最美的一段。在长达36公里的多瑙河畔,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文化设施,都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世界文化遗产。水流湍急的多瑙河谷,两岸拔地而起的陡峭岩石,山间断壁残垣的城堡和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梅尔克修道院和杜伦施坦城堡等景观,本身就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6)中欧最大的平原湖----新希德勒湖
新希德勒湖位于奥地利东部与匈牙利交界的地方。阿尔卑斯山与匈牙利平原相交的地方是330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其中三分之一在奥地利境内,三分之二在匈牙利境内。这座欧洲最大的平原湖是动植物的天堂,共有300多种鸟类在此繁衍生息,而植物种类不仅来自于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北欧地区,甚至还有亚洲的植物。
(7)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哈尔施塔特
哈尔施塔特位于阿尔卑斯山东部地区萨尔茨卡默古特。海拔3000多米的壮美山峦和点缀其中的高山湖泊,把这个地方变成了人间仙境。在这里,人们发掘出了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文物,证明早在2500年以前这里就存在相当发达的文化。中世纪,当地人通过盐的交易致富。如今哈尔施塔特依山傍水的独特景观,让人终生难忘。
(8)欧洲第一条山间铁路----谢莫林铁路
1841年,奥匈帝国决定修建一条通往特里斯特的铁路。在1848到1854这短短6年里,谢默林铁路的修建工作就完成了。铁路从海拔895米的山口处经过,这在当时是一个人类奇迹。在修建铁路的同时,人们就已经考虑到技术与大自然的和谐问题。如今谢默林铁路仍然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典范。乘坐从维也纳南下的铁路,谢默林是必经的线段。如今,谢默林已经成为欧洲人度假胜地。
正因为奥地利得天独厚,风景如画,所以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北京与维也纳之间有直达航班,每天1班,飞行时间约为9.5小时,来往非常方便。对奥地利来说,如何保护好这块上天赐予的风水宝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始终是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极为关注的头等大事。例如,它将如何保存一个完整无损的环境作为对其能源政策的重要挑战。为此,该国没有任何核电站运行,并承诺今后几十年都将是一个无核国家。
三、闻名遐迩的音乐之乡
人们一提起奥地利,首先想到的是一个闻名遐迩的音乐之乡。有人说,维也纳的空气当中都飘着音符。德国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曾经说过,在维也纳散步时千万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素有“音乐之都”美称的维也纳,培育了舒伯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约翰•施特劳斯父子、勃拉姆斯、马勒、勋伯格等全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家。卡尔、勃姆和卡拉扬等一流指挥家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演奏更使奥地利登上了音乐之都的宝座。一年一度在金色大厅举办的新年音乐会,在全世界转播,听众达数十亿之多。在奥地利,音乐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你走到哪个地方,无论你听到的是街头艺术家的献艺,还是乡村乐队的吹拉弹唱,你都会感到音乐已经深深融化在每个奥地利人的血液里。每年的夏秋季节,人们都可以在奥地利的每个大城市里欣赏到形式繁多的文艺活动。音乐之都维也纳举办的维也纳艺术节和维也纳之夏,铁城举办的国际海顿艺术节,林茨举办的布鲁克纳音乐节和音乐彩虹,因斯布鲁克举办的古老音乐节,菲尔德基希举办的舒伯特音乐节,格拉茨举办的施泰尔之秋,等等,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还有布雷根茨市在博登湖上举办的水上音乐节和莫比什举办的水上轻歌剧艺术节。每年年初的1、2月份,正值隆冬季节,昼短夜长的时候,奥地利全国便利用这漫漫长夜,在各地举办各个界别、各种形式的联谊舞会,有司法部门舞会、警察舞会、军队舞会、咖啡界舞会,甚至还有掏烟筒工人舞会。届时,每个人都会收到一大摞请帖。女士们翻箱倒柜,穿上与众不同的最华丽的服饰,男士们则着大小燕尾服,奔走在各个舞场,每每直至凌晨方才罢休。
有专家考证,奥地利人喜爱音乐艺术是有历史渊源的。皇宫里设立的西班牙骑术学校里,西班牙品种的良马可以随着施特劳斯的奇妙旋律翩翩起舞,美不可言。这种场面,人们经常可以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转播时看到插播。大约在5个世纪前,马克西米安一世创建了维也纳童声合唱团。每逢皇帝加冕或宴会,童声合唱团都要出席演唱。海顿、舒伯特、布鲁克纳当年都是红极一时的小歌手。中国古语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奥地利人一生向往的三个职业是:儿童时代要成为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一名成员,到了而立之年应该成为骑术学校的一名骑手,年近花甲则要当一名政府官员。受到历史的熏陶,奥地利人喜爱音乐艺术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据说几乎每个奥地利人都会一种乐器,一个家庭都会组成一个乐队,一个村子至少有一个乐队。可见“音乐之乡”的美誉名不虚传。
四、富有特色的袖珍工业国
中国百姓对奥地利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奥地利是闻名遐迩的“音乐之乡”,是风景优美的“人间天堂”。这些印象肯定都是正确的。但是,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奥地利国家虽小,但却还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4万欧元,是我们的十几倍。纵观该国的国民经济,其特点大致如下:(1)与时俱进,迅速建立完善本国的经济体系。奥地利在历史上经历了2次重大的领土变迁:一次是19世纪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使当年疆域浩大的帝国一下子缩小为奥地利本土与中欧部分国家结盟的奥匈帝国;另一次是一战结束后,中欧民族国家纷纷宣布独立,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回归到如今的模样——面积仅为8万多平方公里的袖珍小国。随着疆土的急剧缩小,原来的经济命脉被切断,需要经过长期努力,花大力气建立起新的体系。(2)因地制宜,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体系。奥地利是山地国家,矿产资源比较贫乏,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此,该国建立了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体系,大体情况是为一产(农业)占2%左右,二产(工业)占20%几,三产(服务业)占70%以上。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和产值均相当可观。(3)工业门类不求全,但求精。奥地利经济部门并不齐全,许多工业领域并没有,也没有大的跨国公司。但它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优势做大做强。例如钢铁工业,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曾经利用林茨钢铁厂造过枪炮,该厂技术力量雄厚,于是战后便组成奥钢联,重点发展冶金业。机器制造业也是奥地利的长项,它生产的汽车发动机和其他零部件装在了德国制造的汽车上,低水头发电机组和旅游缆车出口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4)以创新求生存。奥地利人深深懂得,在当今激烈竞争的世界,保守必定失败,只有创新才能生存。人们可能还不知道,奥地利首创了氧气顶吹炼钢技术和熔融还原炼钢法,奥钢联能生产100多米长的钢轨。奥地利低水头发电机组很有特点,其涡轮机组是卧式的,只要水源有落差就可以发电。施华洛世奇水晶玻璃,是在捷克波希米亚水晶玻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不过配方更加科学,切割更加准确精细。(5)注重可持续发展。从很长时间以来,奥地利就从理念,政策措施,人员素质等诸方面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较早提出了“生态社会市场经济”和“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理念;奖励退耕还草还林,惩罚乱砍乱伐;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不搞核电;治理污染,大力推广环保技术,等等。
奥地利同150余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主要贸易伙伴为欧盟成员国,其中德国是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和奥地利早在两国建交前的1964年就已建立了贸易关系。1971年两国建交后,贸易额不断扩大,经济合作日益增多。我国出口奥地利的主要商品有纺织品、服装、粮油食品、畜产品、工艺品、有色金属等,机电产品的比重有所增加;我国从奥地利进口的主要商品有技术设备、机械、五矿、化工和轻工产品等,奥地利是我国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国之一;在奥地利具有很大优势的冶金、载重汽车、铁道、城建、电力、食品和塑料工业等领域,双方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合作。奥地利企业在华投资的项目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地,投资主要行业有电子、汽车发动机、化工等。从奥地利1985年正式向我国提供第一笔政府贷款起,两国间也开始了财政合作,结合奥方的技术优势和我国建设的实际需要,项目主要分布在能源、重工、化工、基础设施和环保领域。目前,我国有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中国国航、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华为公司等在奥设有机构。
五、和谐稳定的福利国家
奥地利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福利国家。主要表现在:(1)社会保障网络健全。按照法律规定,对于每一个奥地利公民,无一例外,养老、失业、医疗3种保险为强制性保险,方法是个人、企业、国家各出1 /3,“一人参保,全家受益”。有钱的人,除了一般保险之外,还可以购买特殊保险。国家还制定了最低贫困线标准,为700欧元左右,再加上各种补贴,大约为1000欧元。(2)重视二次分配,有效防控贫富差别过大。奥地利的企业税、个人所得税、财产继承税等都很高。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制,挣得越多,缴税越多,最高可达50%。据了解,奥地利总统毛月薪约为2万多欧元,但他要将一半作为个人所得税上交,然后再买各种保险,剩下来大约不足1万欧元。按规定,奥地利政治家可以兼职;医生除了正常上班外,还可以开设私人诊所。(3)社会基础福利设施齐备。国家花大力气改善居民的衣食住行条件,例如为低收入者修建大量的经济适用房,交通方便且便宜,向弱势群体提供各种补贴,为补充劳动力而鼓励生育,按孩子数量给予补助,孩子越多补助越多。社会对老人倍加关怀,人均寿命已达80岁左右。(4)有效调节劳资矛盾的机制。战后以来,为了调节劳资矛盾,奥地利形成了一套传统有效的机制,即“社会伙伴关系”,包括资方、工会、农会、政府,每年年底4方代表就要坐在一起,对明年的经济预期、工资增长、通胀率、失业率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然后各方遵守诺言,相安无事。有人会问,劳方或者资方代表会不会漫天要价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双方互有需要,资方需要工人的积极性,工人需要企业的发展。任何一方坚持自己的利益,都会破坏整个经济运行大局,结果对谁都没有好处。如果出现分歧,政府可从中斡旋调解。(5)社会宽容蔚然成风。奥地利是个天主教国家,多数百姓为教徒,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宗教不干预政务,但对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教人行善和相互帮助,提倡宽容,反对冤冤相报、激化矛盾,谴责暴力行为,等等。宗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社会祥和安宁都是十分有利的。
奥地利人的心态大都比较平和,很少产生极端心理。社会即使有竞争也讲诚信,是理性的竞争。例如在商店里,即使顾客不懂商品的原材料是真是假,店主也会真诚告诉你真假。有人笑谈,世界上有两种竞争,一种是看见邻居有10只羊,竞争者就希望邻居的羊能死掉5只,这样他就和自己的5只羊一样多了;另一种是,看见邻居有10只羊,竞争者则希望自己能有15只,这样就比邻居多5只了。奥地利人是后者,主张良性竞争。社会安定,重大刑事案件极少发生,罢工游行也不多。女性夜间出行并无多大危险。城乡居室和院落很多没有围墙,很少有防盗门、防盗窗。有人戏言,如果说一个没有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这“三大差别”的社会是全人类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的话,那么奥地利已经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据统计,奥地利是世界上罢工最少的国家。可惜,近几年随着苏东地区巨变,大量外来移民涌入,再加上经济形势欠佳,奥地利的社会治安也大不如前了。
六、“国母”玛丽亚•特雷西娅女皇
在整个奥地利,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会听到一个女人的名字、看到她的画像。因为她是全体奥地利人民的骄傲,在他们心目中,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母”。这个女人就是特蕾西娅女皇。特蕾西娅女皇全名叫玛丽亚•特蕾西娅。她从1740年到1780年执政,是世界史上伟大的女性之一。众所周知,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推行明智的外交政策,加之以深思熟虑的政治联姻,使自己的版图迅速地扩张起来。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正好说明哈布斯堡王朝的用心:“啊!幸福的奥地利,咱们结婚吧!”可是,由于卡尔六世膝下无子,哈布斯堡王族的父系灭绝,只能开创王朝的先例,让自己的爱女加冕。为了避免周边的公国和选帝侯们造反,卡尔六世在生前做了慷慨的施舍。于是乎,在1740年,年仅23岁的玛丽亚•特蕾西娅便成了哈布斯堡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女皇,同时也当上了匈牙利的女王。然而卡尔六世尸骨未寒,巴伐利亚、法国和普鲁士的贵族们就开始反目。玛丽亚•特蕾西娅这位“国母”,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通情达理的政策,挽救了这一危机四伏的帝国。她虽然在7年的西里西亚战争中未能击败夙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但却从未违背过自己的格言:“宁要中庸的和平,也不要辉煌的战争!”
玛丽亚•特蕾西娅于1736年与弗兰茨•斯蒂芬结婚,从此建立了哈布斯堡——罗特林王室。她养育了16个子女,但从未因此中辍她的治国大业。在国内,她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机构措施,结束了原来的多国封建集合体状态,创造了一个统一管理的公务员制的国家;改革财政金融,根据当时的重商主义发展工业和贸易;司法与行政分开,废除酷刑和其它的严酷刑罚;对学校教育进行根本的改革,设立基础小学,取消教会对大学的控制,把大学列为国家教育机构,等等。玛丽亚•特蕾西娅40年执政期间,为奥地利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1780 年,她的长子约瑟夫二世登基。他所取得的成就虽然不及母后,但是有两项措施当时是有深远意义的并且是持久的:取消农奴制度,实现了宗教信仰平等。时至今日,维也纳仍然流传着这样一个怀念约瑟夫二世的笑话:当约瑟夫二世把贵族狩猎的普拉特森林开放给普通百姓的时候,一些贵族愤愤不平,其中一个侯爵对皇帝说:“陛下,如果今后贱民都能到只有贵族才能来的地方,那我们这些人应该到哪里去呢?”约瑟夫二世笑着说:“如果只能是同等贵族才能聚在一起,看来我真要到皇家墓地里去散步了!”
玛丽亚•特蕾西娅女皇母子开创了奥地利历史上的又一个强国盛世。当时,从格鲁克、海顿和莫扎特开始,古典音乐在奥地利发展起来。
- THE END -
(以上内容节选自卢永华《奥地利:音乐之乡和人间天堂》,转载请注明)
上一条新闻:漫游费5月1日起下调,至2017年欧盟将取消漫游费? 下一条新闻:奥地利总统候选人会见华人代表 冀侨界积极参政